LED / OLED 技術介紹
傳導帶(conduction band)以及價電帶(Valence band)之間
Fig-1 LED 技術發展
Fig-2發光光譜V.S.磊晶化合物半導體
LED 的產業模式,大致上可以分為上游的磊晶製程,這其中還依產品所發出光色、材料的不同,而有液相磊晶(LPE)、氣相磊晶(VPE)、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(MOCVD)、分子束磊晶(MBE)等磊晶技術,早期在砷化鎵材料的時代,LPE是主要的技術主流,但當氮化鎵材料成為長波長色系LED的主要材料時,MOCVD便成為新一代的主流磊晶技術。而中游的晶粒製造,則包含了接觸電極的蒸鍍、蝕刻,以及晶粒的切割等等,下遊則是封裝以及實際成品的製造,這其中包括了LED模組、顯示器,以及LED燈泡等等。
目前國內各LED廠商,主要的白光技術來源為德國的歐司朗(OSRAM),以及日本的日亞化學(Nichia),其中日亞化學的YAG螢光粉技術特性最好,但由於其技術授權策略較為保守,所以國內廠商除光磊之外,多半是向德國歐司朗取得白光LED技術的授權。
至於有機發光二極體(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, OLED),則是跟LED一樣,同樣是利用傳導帶以及價電帶之間電子電洞的復合,將能量以光的形式激發出來,只不過在使用的材料上,可以採用具有半導體材料特性的高分子有機薄膜來做為提供電子、電洞的傳送層,以及電子電洞對復合發光的發光層。由於是採用薄膜製程,所以不同於一般固態半導體材料的LED元件,必須經由複雜的磊晶製程來產生P、N type的電子、電洞傳送層,導致基板材料的選擇僅限於砷化鎵、碳化矽(SiC),或是藍寶石(Sapphire)等硬性不透明基板。相對的,OLED的基板選擇除了一般不透光的硬性基板外,還可以採用透明的玻璃基板,甚至於延伸到可撓性佳的塑膠基板,將其元件功能擴大到一般資訊或電視用顯示器的畫素元件,而且在廣視角、高對比、低耗電、快速反應時間,以及色彩飽和度等光學特性,都遠遠優於目前的TFT-LCD顯示技術,因此自從1986年,伊士曼-柯達公司成功地開發出小分子蒸鍍技術之後,OLED便成為平面顯示器技術的未來焦點!
OLED的最大特色在於它是自發光體,因此不需要背光(backlight)模組及彩色濾光片(Color Filter)等構造,能進一步減少厚度,相較於模組厚度(含背光板)約
在柯達首次發表小分子OLED(分子量小於1,000)技術後三年,也就是在1990年時,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也跟著提出採用高分子OLED(分子量大於10,000)為發光材料的創新技術。業界為了與前者做區隔,一般稱高分子OLED為PLED(Polymer LED)。後來劍橋大學的研發團隊另成立了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(CDT)公司,繼續這項技術的開發工作。
目前兩大陣營的技術競逐上,小分子OLED的商業化進展可說是略勝PLED一籌;但由於兩項技術的訴求特色並不盡然相同,在材料特性上也各有千秋,所以預期未來仍可望並存於市場當中。以PLED來說,因可利用噴墨式(Ink-Jet Printing)製程來開發全彩顯示器,除了可大幅簡化製程外,更有利於開發大型化的面板,所以一些大尺吋電視螢幕的廠商,包括Seiko-Epson、東芝-松下、Philips等,無不積極投入PLED的研發工作,儘早為下一代大尺吋電視的技術掌握做好準備。
在本文中,我將為大家介紹LED以及OLED的基本操作原理,以及目前的技術發展與相關的產品應用,希望可以做為各位同仁在工作上的參考。
LED的發光原理
Fig-3 P-N 同質(homo-)/異質(Hetero-)接面(junction)中的電荷分佈。
在Fig-3 中我們可以知道,當我們施加正向電壓於一能階平衡 P-N 接面(homojunction)時,由於價電帶上的電洞,躍遷至傳導帶上與電子復合產生能量(hν),將以光的形式發散出去,但由於在同質接面中,電子、電洞擴散的平均距離(Lp、Ln)較大,電子電洞對在此接面狀況下的復合機率因此而變小,導致發光效率不佳。所以,一般的LED元件設計中,大都採用多層的異質P-N接面,加入電壓後形成量子井,將傳導帶上的電子,以及價電帶上的電洞,侷限在較窄的距離(Wdh)中,使電子、電洞產生復合的機率增加。以氮化鎵(GaN)藍光LED為例(見Fig-4),電子先分佈在摻雜矽(Si)的氣化鋁鎵(AlGaN)層的傳導帶上,之後擴散到能階稍低,同樣摻雜了矽的氮化鎵層之後,接著掉進氮化銦鎵(InGaN)組成的量子井層中被侷限(trapped)住,同樣的,電洞也從摻雜鎂(Mg)的氣化鋁鎵層的價電帶上,擴散到能階稍低,同樣摻雜了鎂的氮化鎵層,接著也同樣掉進了氮化銦鎵的量子井層中,由於自由電子、電洞都被侷限在量子井的寬度範圍(一層大約是25埃米,可有多層以增加電子、電洞復合機率))內,復合後激發光的機率也就更為增加。至於摻雜矽、鎂的目的,則是活化氣化鋁鎵以及氮化鎵,以產生出更多的自由電子、電洞。FiG-5 為一藍光LED的剖面圖,而Table-1則是上藍光LED各層的製程方式,以及材料表。
Fig-4 GaN藍紫光發光二極體發光機制
OLED的發光原理
Fig-5 OLED剖面圖
Fig-5 為一OLED元件的剖面圖,以及其操作時的發光原理。不同於一般的無機半導體LED,OLED並沒有P、N型半導體層以及P、N接面、量子井這類的元件結構,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注入層(EIL)、電子傳輸層(ETL)、電洞注入層(HIL)、電洞傳輸層(HTL),以及電子電洞復合發光層(EL)等有機結構,下表中整理了紅、綠、藍三色OLED所需要的結構材料,以及其概略的發光效率。
當電子、電洞分別由OLED的陽極與陰極,注入到電子注入層以及電洞注入層之後,藉由電荷的擴散、漂移,最後電子、電洞會在發光層產生復合現象,而激發出光色。
在OLED的發光方式中,主要有分為螢光性(fluorescence)以及磷光性(phosphorescence)兩種,而發光方式的不同,則是與電子、電洞的自旋性(spin)
組合有關,總共有三個triplets組合,以及一個singlet組合。早期OLED的發光材料,所利用來發光的能隙能量為singlet,所以約只有25%的能量被轉換成光,其餘的75%能量則被吸收、浪費掉了,所以OLED的發光特性一開始並不佳,當OLED的發光能量是singlet時,OLED發的是螢光(fluorescence)。近年來,由於磷光材料的開發成功,以往被吸收掉的75% triplet能量也能被轉為光能使用,所以OLED元件的亮度表現也因此而提升。
依驅動方式來看,OLED可分為被動矩陣式OLED(Passive Matrix OLED;PMOLED)及主動矩陣式OLED(Active Matrix OLED;AMOLED)。目前市場上量產的OLED產品幾乎全是PMOLED,這是由於PMOLED採循序掃描的驅動方式,結構簡單,生產成本較低、設計變更容易,而且不需使用到TFT製程,因此業者,如先鋒(Pioneer)、錸寶等近年來率先投入此一領域研發,在壽命、發光度、顏色均勻度等方面皆有極大的進步。
雖然如此,PMOLED因為在結構上需要經常瞬間注入較大電流,使得耗電量不易降低,使用壽命也因此縮短,再加上不適合大尺寸、高解析度面板的發展等因素,仍不是一個合適的顯示技術選項。
相較於PMOLED,AMOLED面板上的每一畫素皆可獨立運作並連續驅動,具備低耗電、發展高解析度產品的潛力,但為了達到足夠的亮度,AMOLED就需要搭配能提供較高電流流動度的TFT,也就是TFT元件先取得穩定電壓後,再轉換成穩定的電流來控制OLED發光。
目前在AMOLED的TFT電流驅動上,多晶矽薄膜電晶體(LTPS TFT)技術因能提供較高的電流驅動能力(載子移動率50~
業者發現,雖然a-Si TFT電流驅動能力(載子移動率0.1~
LED / OLED的產品應用
LED元件由於具備發出光比較不容易暈散的特性,所以很早就被廣泛使用於交通號誌以及汔車的煞車燈等應用產品上,近年來,更由於白光LED技術的改善,使得LED取代燈泡、燈管,成為未來照明技術主流的趨勢已然形成,目前在車用大燈以及一些室內燈具中,已有愈來愈多的白光LED產品推出。至於顯示器部份,原本LED在顯示器方面的用途,多半是用於戶外的大型廣告燈或顯示看板,而最近的主流趨勢則是朝向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組技術發展,目前在手機應用的小尺寸方面,已經幾乎全是LED背光模組的天下。
基本上 LED 背光模組可依光源入射位置分為直下式背光模組與邊緣式 (edge type) 背光模組兩大類。
直下式背光模組將 LED 均一排列於液晶面板背面正下方。邊緣式背光模組於液晶面板背面設置導光板 (Light Guide),導光板端面的 LED 光線入射至導光板內,均勻擴散後再從導光板表面射出。由於 LED 亮度大幅提高與導光板加工技術的進步,如同以往冷陰極燈管(CCFL)在筆記型電腦面板,以及中、小尺寸顯示螢幕背光模組的定位,為求達到輕薄的設計目的,目前邊緣入光式背光模組仍是此一市場主流。
在行動電話朝向輕薄短小且多功能化的發展趨勢下,未來在行動電話用背光模組勢將朝向更省電、輕薄化、提高發光亮度及光均勻度等方向發展。作為背光模組主要光源的 LED,在此趨勢的影響下,勢將朝向開發更高亮度及光均勻度更高的產品,為了達到此需求目前LED及背光模組廠商朝向以下方向開發。1.提高LED發光亮度。2.開發小尺寸或薄型化LED,以縮小背光模組厚度。3.改進導光板設計,提高LED的光線利用效率。4.改進驅動電路的設計,使數個LED同時點亮時的亮度均勻、穩定。
在大尺寸液晶面板的背光應用方面,LED模組目前仍然面臨成本較高的挑戰,所以在目前面格價格低迷的時候,採用LED做為背光來源的大尺寸液晶面板,在價格競爭力上會居於相當不利的地位。然而,採用LED背光模組,在技術層面上擁有色域較廣(超過100% NTSC),且操控較CCFL方便,有利於動態畫面的改善設計,如blinking backlight以及動態對比等等,加上功率消耗較小等特性,也有助於LED背光技術的推展,以目前LED元件製程技術以及光學特性的改善速度來推斷,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LED背光模組的成本問題將會大有改善,屆時LED背光技術在液晶面板畫質改善方面的優點,將更為業界所樂於採用。
至於OLED 在顯示器方面的應用,目前比較熱門的發展趨勢仍為AMOLED、可撓式面板,以及背光應用三大方向。AMOLED部份,由於製程的均勻性,以及有機材料壽命的問題,仍是此一技術跨入大尺寸顯示面板應用的一大障礙,所以在短期內,仍會以小尺寸的應用發展為主,短期目標是逐漸地取代PMOLED的市場,然而在畫素以及電路設計方面,各種補償不同顏色子畫素間電性差異的技術都在進行開發中,再搭配有機發光材料的壽命改善,未來AMOLED仍極有可能成為繼TFT-LCD之後的一個選項,值得我們注意與期待。
';$(".articleExtAd").append(notVIP);setTimeout(function() {$('.top-toolbar').data('top-toolbar').setAD({title: "LED \/ OLED \u6280\u8853\u4ecb\u7d39",label_id: 44,label_name: "\u5b78\u8853"});}, 2000);
離婚證人
留言列表